11月27日由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李海清副教授為建築系師生帶來一場精彩的講座,題為“在地實踐——建造模式如何深度影響了中國的建築設計”。開場,李教授用一個在特定環境(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下的建造任務(科學觀測站)為例,解釋了題中“地”的含義,同時也引起常被忽略的思考:在科技高度發達的今天,如何在特定的自然和社會背景下,選擇恰當的方式設計并建造?
首先,李教授分析了在工程中影響建造的各種因素,主要包括了設計構想,建造實施和背景環境三個主要因素。在三個因素中,設計構想具有很強的主觀選擇和彈性空間,它依賴于建築設計師對工程背景的深刻理解和對建造技術方式的全面把控,以及對可能出現各種差異的預判。
然後,通過舉例說明了在特定的時代中社會和自然環境下的成功建造案例。在廈門大學建造伊始,陳嘉庚先生通過海外僑胞募捐的善款建造的廈門大學大禮堂,出于對中華傳統建築風格和建造方式的發揚,以及對善款的格外珍惜,叮囑設計師和工程總監切尊此旨,于是有了傳統木構屋頂和當地石材合構的佳作。到解放後,國家面臨着國内科教生産的快速發展和國外敵對勢力威脅的雙重壓力,快速,安全,低價成為特殊時期建造的指導原則,于是“幹打壘”建築應運而生,傳統建造方式與現代建造材料結合,産生出大量滿足生産生活需要的建築。如今,現代的建造方式與傳統居住文化之間産生了深刻裂痕,而裂痕本身是由彼此認知的局限和差異造成溝壑。南京大學著名設計師張雷,利用地方傳統的磚構建造方式與現代居住空間結合,建造出“詩人住宅”。由以上案例,“……意在筆先,匠在意前。‘匠’是‘意’之達成的社會性,生産條件是前置條件。”設計者或建造者是建築工程的主要控制者,智慧和知識的火花将特定時代社會背景的約束與建造方式完美結合,創作出特定形态的佳作。
之後,李教授将近百年的建造技術進行了梳理。令人驚訝的是建築領域,特别是國内建築領域,在相當長的時期中仍然采用人力建造的方式,機械和新建造技術隻是在近幾十年才被應用,而且大多數建造工地中所使用的,仍然是人工建造的方式。對比其他行業,比如汽車制造業,早已在上世紀中葉形成生産線,于近二十年内形成現代化加工。加之國内建造的人力成本逐年攀升,建造質量卻前進緩慢,給建築造價,品質等方面形成巨大壓力。然而,裝配式建築在國内出現已有些年頭,但是推廣和應用卻受到多多方面的壓力,進展緩慢。
最後,李教授總結,建築技術本身并無優劣,隻有适合與否。面對目前國内建築行業的諸多窘境,新技術預制裝配或許是解決目前窘境的方式之一。“蓋中國之制器也,儒者明其理,匠人習其事,造詣兩不相為謀,故功效不能相并”——李鴻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