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實驗實踐教學

1)多層次、模塊化的學科綜合訓練實踐教學體系。

圍繞卓越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标,構建融課内實驗、學科競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項目、開放性實驗等實踐教學形式為一體的“一主線、兩平台、三層次、四模塊”多元化教學新體系,促進學生自主性學習、合作性學習、研究性學習。改革學生考評機制,注重應用能力考查和專業平台橫向考查。

2)導師團隊聯合指導的實踐教學建設機制。

結合教師的教學科研團隊建設,組織導師團隊對接學生專業社團和實踐項目團隊,采取教師成員聯合指導實踐項目的形式,保證教師與學生的緊密互動,持續産出了一批批學科競賽獲獎、各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和跨專業優秀聯合畢業設計。

3)校企合作教學、協同育人模式。

滿足企業特定人才需求,實施定向培養,開設企業訂單班;與企業共同實施教育教學行為,企業導師參與授課和開設講座,建設校企合作課程群;設立企業學校,開設培訓課程,組織全國BIM應用技能考評和其他職業資格認證。


2.師資隊伍

1)隊伍結構配置持續優化。

立項建設以來,中心在人才引進過程中重視隊伍結構優化,多種渠道、多種方式保障實驗教學隊伍建設,形成骨幹教師領軍、老中青相結合、層次結構合理、校内教師與企業教師交流密切的實踐教學與管理隊伍。

2)“雙師型”實踐教學團隊。

堅持以建設行業的戰略性轉型升級和地方新型城市化發展的現實需求為基本導向,近70%教師為“雙師型”,建成3個校級優秀教學和科技創新團隊。


3.管理模式

1)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開放式管理運行模式。

學校為主、企業為輔,具體建設工作歸口土建學院直接管理,實行中心主任總負責和監督指導、中心管理委員會規劃和統籌、中心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和建設實施的管理體制,統籌調配校企多方的教學科研軟硬件資源。

2)相對完善的管理制度體系和考評激勵機制。

中心分為校内中心和校外基地,進行分級機構設置,設置了結構工程實驗、力學與材料實驗、岩土與基礎工程實驗、建築技術實驗、檢測技術實驗、信息技術實驗、建築曆史實驗等分中心(分室),每個分中心下設若幹專業基礎和專業實驗室及實訓室。中心兼管大學生創新實踐專業社團聯(現下設7個專業社團),負責學科競賽、大創實踐、開放實驗項目、邀請學術講座等教學組織活動。中心的機構設置及職能分工科學合理,運行良好。

3)基于互聯網+大數據的信息化綜合管理方案。

自主開發了綜合信息管理平台,集學科專業建設、中心運維管理、教學科研項目、創新創業教育、實驗教學管理、課程教學管理等應用模塊于一體,大大地提高了中心管理信息化集成度,讓管理工作更加便捷高效,并且具有良好的持續性和拓展性。

  

4.設備與環境

1)以市級重點實驗室為核心的集成化育人平台。

本中心以4663㎡的新校區實驗室、常州市建設工程結構與材料性能研究重點實驗室、省級土木工程實踐教育中心、國家級大學生校外實踐教育基地等多個規模化的校内外實踐教學基地為核心,形成了校内校外實踐教學一體化集成的育人平台。

2)把握行業發展趨勢的特色實驗室建設。

本中心新增10萬元以上的設備16台套,總值1011萬元,包括20000kN壓剪試驗機、MTS、長柱試驗機、動三軸儀等等,結合原有常州市重點實驗室資源,成為建設工程結構與材料性能研究的特色實驗室,并圍繞抗震防災主題進行建設發展規劃。

新增的信息技術分中心和建築曆史實驗室,以三維掃描、3D打印,建築影像記錄和建模,BIM信息技術應用和綠色建築分析評價體系研究等作為開放性實踐教學方向,在設備環境建設上已初具規模,現有4個專業機房和1BIM研究中心,開設了全國BIM培訓認證考點,滿足了本校學生和地方從業人員的教學需求。


Baidu
sogou